教育的本質自然是引導真善美,但教育側重點也會在不同的經濟意識環境下而不同,小人國紀錄片通過紀實手法,講述了大李老師所在的巴學園發生的事情??催^不少李躍兒老師寫的書,巴學園是她開辦的一所以尊重孩子天性為前提的幼兒園。在這樣的創作背景下,小人國紀錄片拍攝公司開始著手觀察分析,并受到了一定的啟示,從而開始了教育宣傳片視頻制作。今天,我們就選取幾個精彩片段,進行一下人物分析,談談感想。
通過觀看小人國紀錄片,深切的感受到每個孩子都是來自天堂的天使,在生命之初,每個孩子都對一切都充滿好奇,努力探索這個對他們來講未知的世界。但每個孩子都天生不同,這也決定了他們探索世界的方式千差萬別,這也引起了我們的反思,教育不能一刀切,而應該因材施教。小人國紀錄片制作公司花了兩年的時間進行拍攝,有時將人物放在群體中,有時單獨進行展現,這樣使人物性格更加鮮明突出,這種制作手法與BBC紀錄片制作有異曲同工之妙。
辰辰每天到幼兒園,一定要等南德來了之后,才跟他一起走進教室,無論嚴寒還是酷暑,甚至有時侯南德請假不來,她也要等。池亦洋長得人高馬大,總愛坆擊別的小朋友,他搶了陳柄棟的棍子,陳柄棟哭了,老師鼓勵陳柄棟去跟池亦洋要回棍子,剛開始陳柄棟不敢,怕池亦洋打他。老師鼓勵他去試試,陳柄棟終于鼓起勇氣去向池亦洋要他的棍子,但池亦洋不給。佳佳看不過去,就想各種辦法幫陳柄棟,說如果池亦洋能把棍子還給陳柄棟,他就給池亦洋折一個紙飛機,池亦洋不肯給,佳佳又說還可以給池亦洋一個玩具。池亦洋還是不給,并暴怒起來,揮著棍子揚言要打他們,佳佳看著池亦洋不說話,陳柄棟見狀趕緊走開了。通過小人國紀錄片的這個群體情節,我們可以看出每個孩子的個性特點。
以上是對小人國紀錄片的簡單淺析,孩子們在幼兒園活動中的不同表現,構成了紀錄片的主要內容。為了增強片子效果,小人國紀錄片在不同的情節配以不同的背景音樂。比如在辰辰一次次等南德的情節中,便配了哀婉的音樂,在小朋友們蹦蹦跳跳的玩耍情節中,便配以節奏歡快的音樂,增強了片子的情感色彩。由于主要是孩子們的語言和活動,整部紀錄片沒有配音,在必要的地方加了字幕,以完成對內容的補充說明。如果想了解更多有關教育方面的紀錄片,也可以看看《軍訓記》欄目紀錄片策劃和制作。